学者观察

向勇:乡村振兴进程中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工作机制

关键字:

摘要:2022年8月20日下午,由中国网艺术中国和艺文力公司联合主办的艺术赋能乡村文旅: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论坛在贵州黔东南两湖会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级院校的专家学者,汇聚榕江县两湖会馆,以“大地之书,不止于蓝:黔东南公共艺术行动”为案例,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文旅”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论坛为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从乡村文化价值、乡村节庆、非遗文化、乡村文化产业、乡村文化人才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崭新的思路。 本文为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向勇教授在论坛上的发言实录,经作者本人审校。

     1.jpg

       尊敬的黄国锋副县长,尊敬的方李莉老师、乔晓光老师、曾辉老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这两天在榕江调研,我们一路参访一路交流,甚是感动。我在榕江感受到了两种美:一种是榕江纯粹、自然、生态的原生之美;一种是温暖、现代、精致的乡创之美。这两种榕江之美,一方面来自祖祖辈辈榕江百姓守护的秀美山水景观;另一方面来自青曼、汪莎、李光涵等许许多多的乡建人士多年努力所创造的艺术乡建景观。

       昨天摄影师给青曼、汪莎、李光涵拍摄的三人合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今天的发言就从“三个女人的榕江乡创故事”说起。这三个女人让我们非常感动,她们十年如一日地在奔走于榕江乡间村寨,将自己的全部资源都投入榕江的山山水水。当这样的乡建人士走进乡村,她们自身有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政府如何给她们提供更好的扶持政策?她们的工作如何得到政府和社会公允的评价?她们如何从自我的认知出发去进行集体的角色传播?她们在实践上到底有什么统一的行为规范?我想,这些针对乡建人士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在今年4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提出了“文化产业特派员”的乡建人士的身份概念。我觉得,这个身份能够成为“这三个女人”的共同身份,以及无数乡建人的共同身份。希望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去关注“文化产业特派员”,支持“文化产业特派员”开展工作。那么,为什么要有文化产业特派员?文化产业特派员依托什么样的平台开展工作?文化产业特派员如何开展工作?在这里,我简要地就这些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当前乡村建设的大背景,大家都非常熟悉。刚才,方李莉、乔晓光、曾辉三位老师也都对此做了非常精彩的分享。当我们提到乡村振兴的时候,其实它已经不是过去的乡村建设的观念了。乔老师提出“活态乡村”,它是我们当下正在过的生活;方老师提出“后农业文明的乡村”,它是我们整个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所在。广义的乡村在我国国土面积的占比是97%,也就是说,除了城市建成区以外的所有国土空间都是乡村,乡村的人口只占全国的36.1%,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还在持续减少,第一产业的产值只占整个国家GDP的7.3%。那么,我们该如何认知与乡村有关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无论如何想象乡村的未来,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单纯依靠传统农业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是无法维持乡村所承担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国家使命的。

       我们把百余年的中国乡建分成不同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1949年是探索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以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等知识分子和实业家在国统区开展乡村建设;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期,这个阶段我们完成了全国土改,当然也出现了人民公社,我们现在对人民大公社制度的评价总体上是失败的,但人民的公社在农村开展的基层动员力量、动员机制为后来人提供了经验;1978-2006年是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期的改革期;2006-2015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高期;2015-2020年是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2021年以后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巩固和高质量发展期。因此,要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我们要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式对待乡村的发展议题。

       我们提出乡村美学行动,一般会经历三个行动阶段:第一阶段是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关注乡村的环境之美;第二阶段是美好乡村建设阶段,注重乡村的生活之美;第三阶段是美力乡村发展阶段,关注乡村的产业之美。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但产业振兴是核心和关键,是乡村振兴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乡村的产业仅仅是农产品的增收吗?是对农产品的后期深加工业吗?乡村的产业提升,需要我们进一步谋划。很显然,乡村的产业创新之路也需要新的战略思维。

       当前,中央各项政策都从总体的、全面的、立体的乡村振兴的解决方案,都是从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角度去解决乡村的产业问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等角度,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专项工作。我们认为,文化对于乡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广义上,我们把文化乡建分成了四个类型:文遗乡建,起到培基的乡建作用,我们要注重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文教乡建,起到铸魂的乡建作用,这两天侗族孩子们轻灵的歌声,清澈的眼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我们要通过教育让他们看到未来,看到希望;艺术乡建,起到塑形的乡建作用;文创乡建,起到强体的乡村作用。这四种乡建类型,在文化乡建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发挥着不同的乡建价值。 

       这几年,中央越来越重视文化乡建的作用。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中央的一号文件,再到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旅部联合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文件,都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作出了顶层设计、决策部署和实施建议。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的文件指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要“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推出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通过组织乡创企业、乡创机构、乡村人才、乡村项目、乡村品牌等要素,建设特色乡镇、特色村落,最终实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因此,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通过挖掘、提升乡村的人文价值,增强乡村审美韵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传承乡村农耕文明,一方面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重建乡土文化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乡土文化基因库的建设。所谓“启后”,就是要打造乡村特色经济,正如我们看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榕江开展研学旅游、精品民宿、创意农业、休闲农品、特色加工等乡创产业。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要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原则。首先,坚持以农为本,注重乡村的系统性发展,涉及到乡村的人、事、物、场、景等综合营造。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乡村的活态性发展,强调日常生活的文化培育,而不是像很多景区那样,把原住民“清空”,没有烟火气和烟水气;第三,坚持以土为本,注重地方感培育,乡村的突出特点就是地方感。这种地方感产业在工业文明之后被认为是一种季节性、非标准化、非规模化的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但是这种地方感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地方依恋、地方依附和地方认同。这些地方感知恰恰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要的精神特质。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的文件还重点部署了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八大领域。第一是创意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我们看到,艺文力在榕江整合了非常多优秀的全国各地的设计师、艺术家进入乡村现场,整合文化企业、工作室,通过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方李莉老师也提到了浙江松阳的案例,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和校友主导了松阳民居的创意设计,通过建筑空间的再造,挖掘在地特色资源,培育“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发展了集体经济。

       第二是演出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依托若干企业团体或者艺术院校、演出机构整合乡村的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业态,变成地方特色旅游项目。我们可以看到,梅帅元制作的《桃花源记》对湖南常德地方的就业拉动起到了明显的想效果,提供了从群众演员到养马员、养牛员等专业性的就业机会。

       第三是音乐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行业内的音乐组织进入地方,进行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活化、运用等工作,通过推动传统乐器制造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把音乐、创作表演,乐器产业链结合在一起,打造具有音乐主题的特色文化乡村。近年来,四川把音乐产业作为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在多个城市培育特色音乐节,像大凉山阳光音乐节,成都仙人掌音乐节等等。在这次公共艺术活动中,榕江的侗族大歌声音文献展也是非常好创意。邀请知名艺术家走进榕江,对当地的一切声音进行收集、整理和再创,可以开发出很多音乐产品。

       第四是美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发挥美术工作者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土文化传统,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壮大、巩固提升美术产业。美术或者艺术创造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当代的创造,让沉睡的、静态的资源与我们的现代生活发生联系,让它重新鲜活起来。我们可以打造一系列的艺术家写生采风服务业,美术教育培训业,有选择性地新建一些诸如乡土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使其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文化枢纽。

       第五是手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工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手工艺的产业融合发展。一般而言,我们把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分解成几个环节:对地方文化传统的挖掘,特色工艺标准的建立,设计师的介入,手工艺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手工艺品牌的形塑。手工艺和非遗传承是一个本土和外来、传统与时代相连接的过程。

       第六是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文化企业平台参与乡村振兴,除了直播、电商之外,还有很多的技术赋能手段。要把基于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平台建设好。我们知道,农产品的直播带货非常重要,因为网络博主具有鲜明的人设,可以有效地加强信任资本,减少农产品中间交易的认知成本。当然,农产品本身的品质仍然非常重要。

       第七是其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可以结合在地的文化资源策划相关节庆活动,比如,把现在各级政府强调的地方节庆群体文化活动与整个产业发展充分联结起来,打造事件经济综合效益。这是一种平台思维,把在地的节庆事件的效益大成有全国影响、全球影响的公共事件,然后向经济层面进行商业转化。

       第八是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的新业态和新模式。这是各地都在提倡的农文旅、文旅文创融合创新模式。当然,这八大重点领域不是单一赋能模式,而是统合交织在一起的综合赋能模式。

       江西浮梁、河南修武、浙江松阳,包括我们贵州榕江的乡创模式,其实已经把这八大领域融合在一起了。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我们要发挥不同赋能模式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独特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力量,融入到整个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之中。

       为了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需要非常关键的要素投入,包括人才、资金、项目和消费,其中,乡村人才是重中之重。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的文件特别提到,“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举措,建立有效机制,引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院校师生等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实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建设?最近,学界也开始针对乡村人才绩效开展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精准帮扶理论乡村文化振兴理论、科研成果转化理论去看待。我们知道,所谓特派员,是指完成特定任务、具有特殊技能的工作人员。特派员由自上而下委派模式,也有自下而上自愿模式。

       文化产业特派员的角色定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文化产业特派员是一种文化陪伴者,文化产业特派员需要深入乡村,敬畏乡土,要与村民们一起过活、对话,要去体验乡村文化。这种体验不是一般的田野调研式的体验,而是将乡土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相信那些进入榕江的乡创志愿者们,都是以榕江人的在地身份自居,都虔敬地希望榕江文化能滋养自己的内在心理需求。其次,文化产业特派员创意赋能者,要能掌握前面我们提到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八大重点领域的某种专业技能。最后,文化产业特派员是价值共生者,要坚持村民的利用优先,与乡村事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创,实现乡创公益事业与乡创商业发展的整体平衡。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实施,不是一时兴起,有着坚实的历史积淀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在1924年至1929年期间推行过特派员制度,出现过一批受中共中央向各大根据地委派、熟悉中央的精神、为了某项革命事业而特别委派的人员。这是二十年前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对福建对南平农村工作机制的经验总结,并得到科技部的认可并向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各省市推广,现在已经在全国推广。2019年北京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四川宣汉探索乡创营造师制度、2021年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在江西浮梁县探索乡创特派员制度,为全国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启动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文化产业特派员要开展的具体工作,安徽大学左靖老师在安徽黟县的碧山村实践多年,总结出空间生产、文化生产、关系生产和产品生产等四大生产模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提出的白马花田营造范式包括社区营造、文化营造、关系营造和产品营造等四部分。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工作内容,其实离不开以下四个范畴:第一,文化资源梳理与乡创发展规划,要系统梳理乡村的文化资源,要建立乡土文化资源数据库,统一梳理乡村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化资源的形态,要用现代性的理论与方法去重新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方案;第二,整合社会资源与开展社区营造,需要发挥社会资源的连接能力,广泛地与各类社会机构进行资源联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争取各方的支持,开展扎扎实实的社区营造工作;第三,培育乡创产品与推动跨界融合,打造乡创特色产品,培育乡创原产地品牌,最终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四,助力集体经济与提供咨询建议,培育各类集体经济的市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坚持共同富裕的乡创之路。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培育文化产业特派员,2022年5月,在中国文化产业协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研究院所、企事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乡村文化创意专业委员会。中国乡创专委会“聚焦乡村文化创意、带动乡创人才集聚,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核心宗旨与使命展开工作,力争建设成为乡创咨询智库、乡创人才学院、乡创项目基地和乡创企业家园。中国乡创专委会开展的近期主要工作包括:搭建乡创智库平台、组织全国乡创大会、构建乡创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国乡土文化基因库。

       我跟大家报告一下我们近期推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的工作安排,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遴选人才,中国乡创专委会协助地方政府公开遴选公务员、企业家、创业者、社会工作者、艺术家、设计师、教师等人才,选聘为“文化产业特派员”预选对象。第二,驻村服务,针对遴选村的需求,中国乡创专委会协助确定文化产业特派员,作为乡村“首席运营官”,开展“一村一员”“一村多员”“多员一村”等特派服务。第三,平台赋能,中国乡创专委会提供服务文化产业特派员开展工作的全国性公共服务平台。第四,双轮驱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特派员与村委书记和村委主任形成“双轮驱动”。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培养途径,包括个人开发,采取志愿者、实习生、旅居者、创业者等灵活的形式;组织开发,充分调动村委、社会企业、高校、公益机构等机构的积极性;政府开发,统一协调好乡镇、县市、省市、中央部委等各级政府的资源投入。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中国乡创专委会统筹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已经在河南、江西等省市开始了试点工作。其中,河南的试点工作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具体落实,先在河南修武、光山、济源和栾川等县区开展,第一批20个村,第二批50个村,第三批200个村。

       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特派员的工作要求。首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其次,要遵循农村的在地属性,实现乡创的“慢养滴灌”;最后,要遵守农业的发展规律,坚守乡创的底线思维。我们希望地方政府提供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建立人才工作机制,制定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管理办法,实施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和返乡创新创业人才库,设立文化产业特派员各级荣誉称号;发挥政企联动效应,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汇聚大量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发挥市场联动效应围绕县域经济为核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发挥与政府、企业等资源链接桥梁作用;搭建公共赋能平台,整合各类资金支持,提供专业化、基础性、普惠性以及保障性的综合服务,将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通过赋权与赋能让公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应有的作用;扩大成果宣传推广,发布文化产业特派员创新案例,组织乡创人文大讲堂、文化产业特派员沙龙,举办文化产业特派员创新大赛和乡创大会。

       中国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依托和重要抓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政府的体制机制,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广大的文化产业特派员在乡村开展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